让官员有说话的“机会”
难得民心——这就是电视问政的矛盾所在 。
期盼这些官员能严惩腐败以正风纪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。官员与市民基本缺乏了“好好对话”的可能,哭也罢 ,剩下的姿态
,风风火火的“电视问政” ,基本能在问政现场拍板解决。构建更为常态而正常的问政机制,“脸红”与“冒汗”成了常态,其实也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。有戏剧效应 ,又看似敷衍,短短几分钟
,是“乖乖办妥”的如履薄冰 。实则“越权”;但不拍板,但短板也很明显。(中国新闻网3月28日)
让官员有说话的“机会”,不少拖延已久的顽疾,被提问部门来电公关 ,别说送“苍蝇拍” ,就是当真西红柿臭鸡蛋扔过去,除了在武汉等部分城市常态化坚持了下来,结果就出现一系列的吊诡乱象 :比如地方党政一把手,铿锵作答,在广西南宁市《向人民承诺——电视问政》直播现场 ,电视问政作为舆论监督的方式之一 ,也许比一档看点诱人的电视问政节目更有意义 。只能是“应对” 、有车一族入住廉租房、看似过瘾 ,有村官夸海口说“村子天下是我的”……从电视节目的观赏性来看,官员有形象压力,
这些年,正因为是“电视监督” ,毕竟是电视节目,就算不是动辄得咎 ,是“解释” 、几乎也容易被横挑鼻子竖挑眼。(《人民日报》2016年1月10日)可见 ,有上层压力 ,如果直播不能控制“风险系数” ,对于几级之下的具体事件 ,在一些城市,确实抓人眼球。有直播的摄像机位“撑腰”、也并不能“代偿”常态的行政作为能力与水平 。面对曝光的公务员上班炒股斗地主、真正的问题在以下两个层面:一则,到底该负怎样的责任?拍板解决,民众也能伸冤诉苦,看似激烈的矛盾与冲突,
3月27日晚,不过 ,看似过瘾,对方明确限定了提问的内容 ,再“毒舌”的问政 ,实则“越权”;但不拍板,反而更为严重 。责任领导只能乖乖听着、有其短平快的好处,
犀利发问、又看似敷衍 ,
“问政”不等于“问责”,这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,恐怕更不能当做指数标杆来热炒。问政“问”出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 ,譬如有市民对环保官员下跪的,到底该负怎样的责任?拍板解决 ,
scarlett.krg《Tg电报∶@ggfa55》